飛旋海豚 (Spinner dolphin, Stenella longirostris)
中文別名:長吻飛旋原海豚、長喙海豚、長嘴海豚、白肚仔,中國大陸稱為:長細吻海豚(周 1994,王 1999)。
外型特徵: 體型纖細,成年體重僅50-90公斤,長而細的吻部,幼體背鰭為鐮刀型,至成熟後逐漸趨於三角形。深灰色條紋從眼睛延伸至胸鰭,體色分三層,最上層的披肩帶為黑灰色,中間層淺灰,腹部則呈白色。成熟個體長約129-235cm體重23-80kg,雄性較雌性體型為大(Perrin 2008)。
海上辨識特徵:水面行為相當活躍,會跳出水面側身旋轉平均3-4圈後落回水中產生大水花可協助判斷其種類。飛旋海豚體型纖細,和其他幾種原海豚屬相似,背鰭較為等腰三角形,近看體色具三層。
全球分佈與生態習性:飛旋海豚是熱帶遠洋海域中最常出現的種類之一,廣泛分布於北緯30-40度與南緯20–40度之間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Jefferson 2007)。根據夏威夷海域的飛旋海豚分佈模式的研究,白天的休息棲地的選擇,主要與附近是否接近深海可覓食區,和海灣中的平均深度,海灣淺水域的比例等環境因子有關(Thorne 2012)。目前包含四個亞種:全球性的S. l. longirostris (Gray's spinner)、東熱帶太平洋的S. l. orientalis (eastern spinner)及S. l. centroamericana (Central American spinner)及東南亞的S. l. roseiventris (dwarf spinner) (Perrin 2007 )。原屬於第五亞種的熱帶大西洋地區性的短吻飛旋海豚(clymene dolphin, S. clymene )外型及行為皆相似,嘴喙較短是主要辨別特徵,日前因遺傳差異大,已將此型歸於另一種類:短吻飛旋海豚(Perrin 1981)。
食性:日間常在島嶼及岸邊社交與休息,夜晚則游向水深處覓食垂直升降的中層燈籠魚科( Benoit-Bird 2003, Karczmarski 2005 )。太平洋東岸的飛旋海豚可下潛至水深600m以上,以中表層小型魚類及魷魚為食,而位於東南亞海域的侏儒飛旋則以珊瑚礁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Perrin 2007 )。
生活史資料:懷孕期約10個月,哺乳期1-2年,每胎間期約3年,初生體長75-80cm。雌性性成熟年齡為4-7歲,雄性7-10歲(Perrin 2008)。交配機制受性別二型性及精巢大小影響,例如東熱帶太平洋的飛旋海豚較白腹海豚有較明顯的性別二型性及較小的精巢,使得該處的海豚選擇一夫多妻的交配機制,而非雜交式系統,無強烈的配對結合及持續關係的交配機制( Perrin 2003 )。
社會結構與行為:飛旋海豚出水旋轉的原因有諸多可能假設,包括玩耍、生殖展示、甩掉身上附生的印魚( Fish 2006 ),目前大多學者可接受的是海豚旋轉後撞擊海面產生的巨大水花中,其氣泡有利於進行水下訊息傳遞,在回聲定位中容易被偵測彼此的相對置等 ( Norris 1994 )。群體大小從數隻到數千隻, 常與其他小型齒鯨、海豚甚至儒艮共游,在東熱帶太平洋海域最常共游者為熱帶斑海豚(S. attenuata,)。夏威夷海域的飛旋海豚群體組成流動性高,群體是由數個家庭單位組成的暫時性的群體( Norris 1994 ),交配機制為雜交式交配系統。但在夏威夷西北方的中途島地區的研究結果顯示,該海域的飛旋海豚具有穩定的群體關係,顯少與其他島嶼的個體互換(Karczmarski 2005)。此社會關係的差異同時也顯示在海豚的族群遺傳多樣性上; 在穩定的群體中其基因交流數值較高,而流動群體的基因交流數值最低(Adnrews 2010)。此外,近年來飛旋海豚的聲學研究已在多地展開,目前已知其哨聲隨著地理區及海豚的行為而有不同( Lammers 2006 )。
保育概況: 自1960年起,東熱帶太平洋海域的S. l. orientalis因受困於鮪魚圍網而大量死亡,是僅次於熱帶斑海豚受到圍網影響最大的物種,雖然近年來族群量有成長2%,但仍未達研究預期的4% (Wade 2007 )。飛旋海豚分布廣泛,但遭到漁業混獲及直接捕殺的數量不勝其數,例如在斯里蘭卡每年漁業捕捉及漁業混獲的數量可達數千隻,除影響其族群數量外,也影響他們的生存能力(Cramer 2007, Noren 2007 )。而隨著賞鯨業逐漸發達,其所帶來的影響也浮出檯面,例如夏威夷、印尼等地(Delfou 2007, Courbis 2009)。由於飛旋海豚的大量死亡、族群數量未顯著回升,加上除了東熱帶太平洋海域外他處並未估計海豚的族群數量,使得目前IUCN將之列於資訊不足Data Deficient等級(IUCN, 2008)。
台灣海域的飛旋海豚:宜蘭海域的飛旋海豚在南北兩區皆有分布,主要分佈在沿岸淺200公尺等深線附近:宜蘭北部深度較淺,200米之等深線離岸較遠,而南部因200米之等深線離岸近又有陡坡,海豚皆在淺於1000公尺的 200公尺等深線內外分佈,此區的海洋環境和花蓮及台東沿岸相似,為狹長之大陸棚及陡降之大陸斜坡(周等1998,葉等2001)。相較之下,南部沿岸發現率較高,北部較不穩定(Chen 2001)。台灣海域飛旋海豚的食性研究中,根據1994-2001年於台灣沿岸非法捕獵查扣、漁業混獲及擱淺的死亡標本飛旋海豚胃內食物,發現燈籠魚科佔絕大多數,其中以Lampanyctus vadulus最多(王 2002)。此外,台灣附近海域的飛旋海豚依照外型與分子鑑定為第一亞種S. l. longirostris(林 1997),但菲律賓海域有觀察到東南亞的侏儒飛旋型(Perrin 2007),尚待更多的研究來印證宜蘭海域是否也有此型海豚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