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斑海豚 (Pantropical spotted dolphin, Stenella attenuata )

 

中文別名:熱帶點斑原海豚、小白腹仔、花鹿仔、白斑海豚、斑點海豚, 中國大陸稱為:白點原海豚。(周 1994,王 1999)

 

外型特徵: 嘴喙細長,體型纖細,有鐮刀型背鰭。成年個體吻部尖端呈白色,深灰色披肩,淺灰色腹部,成年個體身上佈滿斑點,隨年齡增加甚至融為塊斑狀。幼體無班,青少年時體表開始出現斑點,腹深色背淺色,至成年時腹部斑點顏色由深轉淺,數目隨年紀增多,有些老年海豚甚至斑點多到無法辨識底色。性成熟體長為166~257cm,體重119kg以上,雄性體型略較雌性大(Perrin 2008)。

 

海上辨識特徵: 體型纖細,比飛旋海豚略為粗壯,吻部尖端成白色,成年個體滿佈斑點是最大的特色,但斑點顏色及多寡及體長大小具地區變異性,另可藉其活潑的海上行為如跳躍(可高達3-4m)、船首乘浪及躍身擊浪等行為協助判斷。但在較遠距離觀測時因和其他長吻的原海豚屬混淆,需仔細辨認。

 

全球分佈與生態習性: 熱帶斑海豚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鯨豚種類之ㄧ,依斑點及體長已鑑別出沿岸型(目前僅發現於中美洲西側沿岸海域)及離岸型。 離岸型廣泛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約南北緯三十度之間海域 (Jefferson 2007),好出現於斜溫層水域、水溫大於攝氏25℃或鹽度大於34‰ 處。哥斯大黎加的熱帶斑海豚偏好出沒於離岸較遠的大洋水域,而覓食的主要棲地特徵為水深200公尺上下並具有豐富食餌的小範圍區域(Oviedo 2012)。

 

食性: 熱帶班海豚以小型表層與中層魚類、燈籠魚科、魷魚及甲殼類為食( Robertson 1997 ; Wang 2003),部份地區以飛魚為主食。東太平洋離岸型的熱帶斑海豚食物與黃鰭鮪重疊,沿岸型則可能食底層魚類。在夏威夷的深潛研究指出,該處熱帶斑海豚於夜間進食,與食餌在夜間會移動到海水表層有關 (Baird 2001)

 

生活史資料: 生殖系統推測應屬雜交式(promiscuous mating system),也就是多夫多妻沒有固定的伴侶。懷孕期約11.2-11.5個月,初生體長80-85cm。性成熟年齡雌性約9-11歲,雄性約12-15歲。每胎間期(calving interval)約2-3年,但隨族群狀態改變。幼體約在9個月後斷奶,但哺乳期可長達2年之久。繁殖期在季節中分散,且ㄧ個地區可能具有數個繁殖高峰期(Perrin 2008 )。

 

社會結構與行為:生性活潑常跳躍,會船首乘浪,甚至靠船很長一段時間。群體大小從數隻到數千隻皆有,在東熱帶太平洋平均群體約120隻、熱帶印度洋170隻、菲律賓海域約90隻(Dolar 2006)。依海豚的年齡或性別可分離成數小群;未成年海豚傾向形成小群體,或者加入大群且無黃鰭鮪共游的飛旋海豚群體。本種常見與其他生物共游,尤其是與飛旋海豚(S. longirostris )及黃鰭鮪( Thunnus albacares ) 共游 (Ballance 2006 )。黃鰭鮪常與熱帶斑海豚一同出現的確切原因仍未知,在東太平洋的研究推測可能與他們的共同食物有關,或是群聚可以提高對掠食者的防衛等因素(Perrin 2008 )。

 

保育概況:但自1960年代起經常受捕捉黃鰭鮪的大型圍網網具纏身致死每年平均混獲致死上萬隻的海豚,使得東太平洋熱帶海域的族群數目在短短二十年間驟降80%。熱帶斑海豚的捕捉與混獲事件仍持續發生。1982年一年捕捉的熱帶斑海豚數量高達3799隻,到了1995~2004年平均捕捉量降為129隻 ( Kasuya 2007 )。熱帶斑常與黃鰭鮪共游的習性,導致漁民常在兩者一起出現處捕捉黃鰭鮪,造成海豚也被圍網所困而致死的情形,雖然致力於恢復因此下降的海豚族群數量,但目前恢復情形仍未如預期。漁民持續追逐或捕捉海豚將間接影響海豚數量及其生存,甚至改變生態系統對熱帶斑海豚的環境承載力(Wade 2007),許多東南亞與南美洲地區包含台灣等海域的熱帶斑海豚也存在被直接捕捉或漁業混獲的問題(IUCN 2008 ),對當地族群的影響應被重視。目前在IUCN中是列為Least concern (LC)之等級。

 

台灣海域的熱帶斑海豚: 熱帶斑海豚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是台灣東部海域最常見的種類之一,亦是宜蘭海域賞鯨的常見種(Yeh 2000, Chen 2001, 周2008)。在台灣東西兩岸皆常見,分布之水域就澎湖、花蓮、台東資料來看,其所在處水深範圍亦廣,各地區皆有不同,在花蓮夏季(6-9月)調查期間顯示似偏好中度水域,約200-1000公尺(周等 1996),在台東多分布在深度水深約1000-1200公尺海域(葉2001),而澎湖則出現在約120公尺的淺水域(n=2,黃昭欽 1996)。除了水深不同外,其出現的季節高峰亦不同。宜蘭地區的熱帶斑海豚出現的高峰是在夏季,而且多偏愛中部及南部,台東則出現高峰為夏秋兩季。台灣海域的熱帶斑海豚以海洋中層之魚類及頭足類為食,以武裝魷( Enoploteuthis chunii )及發光燈籠魚( Myctophid lanternfishes )為大宗,與東熱帶太平洋海域(eastern tropical Pacific)者相似(王 2002)。嘴喙及頭蓋骨的骨骼型態呈明顯的的性別二型性,雄性頭蓋骨較寬,骨骼型態的二型性與不同性別海豚的行為及生活史策略有關(Yao 2008)。